創業從“接地氣”開始——創客李儒欽的中國夢
發佈時間:2019/6/18 10:45:27
臺灣青年簡介:李儒欽,男,1972年01月,臺灣臺北市人,臺北私立醒吾大學,2008年6月來閩,從事人力資源系統公司,現在在福建省福州市從事品牌營銷策劃、文創產業規劃、美麗鄉村規劃。
創業是許多人心中的夢想,然而實現夢想卻并不簡單。有人畏懼艱辛,在創業之路上止步不前,也有人敢想敢干、不斷追逐自己的夢想,讓“創業夢想”這顆種子生根、發芽、茁壯成長。
——題記
福州燎原品牌公司總經理、葉澀法式創意連鎖餐飲創始人、福建省青年創業促進會執行理事、福州市青年創業促進會副會長、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首位臺灣籍認證創業導師——這是現年46歲的李儒欽所為人知的多重身份。但其不為人知的,是在戴上這些光環之前的7年里,他所經歷的六次創業五次失敗。
福建省與臺灣隔海相望,直線距離不過260公里,地緣關系讓兩地的溝通發展有了先天優勢。作為臺北人的李儒欽,正是借著這種優勢,因一次偶然的機會扎根福州,也扎根他作為青年創業導師的中國夢。
2008年6月,李儒欽應福州團市委邀請,來福州參加“6·18”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,初次到福州的他,覺得福州的氣候、飲食、文化等方面與臺灣差不多,他以商人敏銳的眼光和直覺,看到了商機,便決定留下來發展。
之前在臺灣,李儒欽經營人力資源網站已經15年的時間,積累了大量經驗,作為扎根福州的創業首選,他當然選擇了最有把握的人力資源行業,并且帶著滿腔熱情,誓要做出一番成績。
做自己的老本行,本以為可以一帆風順,但誰知這次創業卻成為李儒欽一連串失敗的開始。
不如意在一開始就發生了。來福州之前,項目落地福州還是廈門讓李儒欽與股東發生了分歧,股東認為,廈門臺商多、資源多、交通便利,福利等配套資源完善。而李儒欽認為,臺商多的同時競爭壓力也大,況且福州是省會城市,從事人力資源行業的人較少,所以具備超越廈門的發展空間。最終,李儒欽說服了股東。
2008年8月8日,李儒欽認為的“黃道吉日”,他的人力資源網站項目正式落地福州,成立公司、組建團隊等事項也在籌備之中。一切看似順利地進行著,但緊接著,麻煩就來了。由于前期沒有對福州市場作充分的調研,項目在運作過程中,問題逐一顯現:硬件設施與系統不兼容,繁簡字無法轉換,員工之間因語言問題導致溝通障礙……在臺灣已經有十多年人力資源經驗的李儒欽沒有想到,竟然會在這些看似壓根不成問題的地方遇到問題,可是這時再想辦法去解決,在資金和人員已經到位的情況下,已經是不可能的了。那時剛到福州的李儒欽,還不曾考慮過地域差異的問題,一個人到了異地后尚且需要一段適應期,何況是需要順應市場的項目呢?于是,李儒欽在大陸的第一次創業,在勉強維持了7個月后,不得不以失敗告終。
一次失敗并沒有將他打敗,2009年,李儒欽第二次創業,做軟件開發,但無奈研發的高端產品與福州城市接受度不同步,產品賣不出去,創業再次宣告失敗。
李儒欽從小家境拮據,因此年少時便進入社會打拼,涉及的行業豐富,結識的朋友也十分廣泛,得益于此,他在臺灣的項目也全面開花,除了做人力資源項目,他在臺灣還做有機農業,連鎖店就有300多家,于是,在福州的第三次創業,他選擇了有機農業。
2010年,他將有機農業技術引進福建,他帶著兩名技術人員和項目產品,開始了有機農業在福建的推廣之路,福建安溪、武夷山、漳州等地,農、林、漁、牧、畜、園林等行業,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,然而,當時“有機農業”的概念并不被大陸還處于傳統種植階段的農戶所理解,李儒欽穿著西裝皮鞋,到山里跟穿著棉衣布鞋的農戶解釋什么是“有機農業”“生態農業”,并承諾無償支持農戶,讓農戶心生疑惑。無奈,9個月的奔波一無所獲。
感到挫敗的李儒欽向朋友大倒苦水,朋友給他提出建議,要“接地氣”,在朋友的指點下,李儒欽首先從著裝上改變,脫下西裝皮鞋,讓自己看起來像一個農民,并改變推廣策略,講所謂的“農民話”,一番改變后,成效顯現。有機技術總算小有成就,有機農作物好不容易種出來了,沒想到在最后產品推廣的時候,又因為成本太高,投入太大,一直沒有獲得經濟效益,甚至有的經營者認為他是騙子。與傳統農戶、經營者之間的種種“不合拍”“不理解”,使得項目無法順利展開,不用說,李儒欽的第三次創業,依然敗下陣來。
從2008年到2010年的兩年間,李儒欽在福州三次創業三次失敗,都說“事不過三”,接連三次的打擊,他應該要懂得認輸,回臺灣了吧?如果是這樣,就不會有如今的李儒欽了,他的“中國夢”可不是白做的。經歷多次失敗,創業最需要的資金鏈全部斷裂,于是,2011年,仍舊不死心的他動用起“私房錢”再次創業,這次他選擇做品牌策劃。
李儒欽為一家瀕臨倒閉的企業做品牌策劃,雙方簽訂合同后,他帶領團隊耗時3個月,對企業的產品重新進行精心包裝設計,一開始做得有聲有色,企業也出現轉機,但企業卻以各種理由不按合同付款,投入的資金收不回來,項目仍舊以失敗告終。
在做品牌策劃的同時,李儒欽還開始帶團隊做公益,他加入YBC(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)組織,利用自身創業經歷幫助輔導福州青年創業,并成功協助了諸多項目,在YBC評估認證之后,他成為唯一一位臺灣籍的認證導師。在幾次失敗面前終于得到了認可,這讓李儒欽找到了點信心和歸屬感。
時間到了2012年,此時的李儒欽在福州已經有了五次的創業經歷,看似是個有經驗的“老手”了,但此時的他卻發現自己越發縹緲而無助,一年投一個項目,一年又投死一個項目,連朋友都懷疑他到底在干什么,他看不到方向,甚至不知該如何在福州這座城市繼續生存下去。4年了,他屢戰屢敗,又屢敗屢戰,經歷了多次打擊、挫折、難過、無可奈何又莫名其妙,虧損了幾百萬的他不是沒有動搖過,但創業者的倔強就在于,即使經歷了無數次失敗,抱了無數個希望又失望,嘗過創業的孤獨和辛酸,面對無數次選擇離開或留下,他會毅然選擇再一次嘗試。
4年里在福州積累下的經驗和人脈,福建對臺商的政策優惠,一心認定福州是一個發展前景好、人文獨特之地,再加上他執著的個性,都讓他留下來的決心愈發堅定。
既然選擇留下,既然有了前面五次的失敗經驗,東山再起,就要慎之又慎。總結失敗原因,思考自身缺陷,這是李儒欽首先要做的。“接地氣”是李儒欽總結出的第一個問題。什么是接地氣,他問一個朋友,朋友對他說,接地氣就是你要住在福州,要承認你在福州生活,來到福州就要做福州的事,就要和福州人共吃一碗飯,共做一件事,共喝一碗水,與福州人成為一家人。李儒欽這下恍然大悟,他回想起失敗的幾次創業經歷,做有機農業,他西裝革履地跟農民講新的概念,說話、穿衣、溝通方式都不在一個頻道上,農戶當然不相信;做人力資源,兩地硬件設施、系統甚至語言都不一樣,所以會出現各種問題;做軟件開發,開發出來的產品與福州本土市場的接受度不匹配,當然賣不出去。
這下李儒欽明白了,在福州創業,首先要學會“接地氣”。方法有了,那做什么行業?之前的4年間,從人力資源到軟件開發,從品牌策劃到有機農業,都是自己擅長的領域,可都不成功,這是為什么?這時,他從同在大陸創業的臺商身上發現,他們在創業失敗了一次、兩次之后,都紛紛轉向餐飲業,并且有聲有色。
臺商的成功案例是其一,其二,李儒欽在福州有過四次“5·18”海交會的參會經歷,在海交會上他發現,臺灣食品一年比一年走俏,從最開始的零散地進駐臺灣小吃,到正式舉辦臺灣美食展,福州市民對臺灣食品的熱愛程度有增無減,每當“沒錯,我在臺灣吃過,就是這個味道!”的稱贊被市民脫口而出,李儒欽都有深深的觸動。于是,李儒欽有了第六次創業的想法,做餐飲連鎖,并且,這次他要“接地氣”地做。
決定轉戰餐飲后的第一步,李儒欽先“接地氣”,如何“接”?之前做創業項目,李儒欽基本一兩個月才來一次福州,這次他決定完全扎根下來。2011年底,他回到臺灣,辭掉了多家公司的職務,然后在朋友們的一片反對聲中,帶著臺灣餐飲品牌“葉澀”進入福州。2012年春節前,他在福州找好了租住的房子,并在臺灣過完春節后立刻返回福州,開始了在福州的“扎根”生活。
在此期間,他全力籌備新的餐飲項目,全身心投入到產品研究與市場調研當中,他花了7天時間走遍福州,深入了解福州當地風土民情,了解福州本地人的口味和飲食習慣。甚至,為了弄清楚店鋪轉讓金,他花了兩個月時間調研、做筆記,把福州餐飲店鋪的轉租行情,包括房東、租金、合同期限等信息摸得一清二楚。
偉大和平凡的不同之處,在于一個平凡的人每天過著瑣碎的生活,但是他把瑣碎堆砌出來,還是一堆瑣碎的生命。在李儒欽看來所謂偉大的人,是把一堆瑣碎的事情,通過一個偉大的目標,每天積累起來以后,變成一個偉大的事業。李儒欽說:所以當我們決定了一輩子干什么以后,我們就要堅定不移地干下去,就不要隨便地換。我們可以像一條河流一樣,越流越寬闊,但是千萬不要再想去變成另外一條河,或者變成一座高山。有了這樣一個目標以后,我們的生命就不會搖晃,不會因為有某種機會,我們就到處亂竄,這樣我們才能夠做出事情。
李儒欽再次創業就是靠他的摯誠和堅持,沒有因為當時一個月沒有一個客戶而動搖,在炎熱的夏天,他帶領他的團隊攻克難關,還是那樣孜孜以求,不等,不靠,更沒有怨天尤人,在寒冷的冬天,他親自設計實驗幫助客戶構思,達到盡善盡美,而換來消費者的信任,他始終堅持不渝,也沒有因為朋友們個個都有所成就而心猿意馬,李儒欽就是李儒欽,這位臺灣漢子,他始終默默地做著自己!真心真意,盡職盡責,專業做這一項工作,正是用心、努力地去“接地氣”,積極融入福州生活,李儒欽的餐飲事業一炮打響,收獲成功水到渠成。
2013年8月,李儒欽創辦“葉澀”法式創意餐飲連鎖店,餐飲品牌雖然是臺灣的,但他將臺灣的飲食理念與福州本地消費習慣相融合,店里所有的食材、調味歷經一年調整之后,終于符合當地消費者的口味。在接下來的兩年間,福州、廈門、寧德、三明、福清,甚至安徽、江西等地22家門店開始如雨后春筍般不斷開了起來。至此,李儒欽的餐飲事業逐漸發展起來,也扭轉了創業以來屢戰屢敗的不堪局面。
李儒欽的餐飲連鎖事業能獲得成功,除了他的“接地氣”生意經外,還有一個原因,便是他講良心重誠信的經營原則。
自從之前做品牌策劃時被企業拖欠了工費,李儒欽就知道,一個不誠信的企業,一定走不遠,最后那家企業的倒閉也印證了他的觀念。于是,創辦實體店后,李儒欽更是將誠信和良心作為企業的脊梁。最近幾年,榕城飲品店風生水起,不少因食材低劣、消費較高等原因倒閉,而李儒欽創立的“葉澀”法式創意餐飲連鎖在榕開業后,所有食材均從臺灣進貨,對食品質量要求達到嚴苛的程度,價格卻低于同類餐飲產品。緊接著,他又與合作伙伴在五一廣場附近開了連鎖餐飲店“遇見藍朋友”,并同樣以較低的價格和較好的口味,贏得市民青睞。
對于餐飲店食品的“平民價格”,很多朋友表示不解,價格這么低,哪能賺到錢!李儒欽卻認為,低一點沒關系,薄利多銷,用健康的食品來樹口碑,賺足了人氣和回頭客,也就賺到了錢。
在創辦“葉澀”的過程中,李儒欽拉著另外三個不得志的創業青年,一起研究如何將臺灣飲品引入福州。為了讓產品“接地氣”,餐飲團隊在保留臺灣特色的基礎上,按照福州當地人的消費習慣調整飲品口味,一步一步讓自己的產品“本土化”,將所有產品都當作明星產品來打造,任何一款飲品都經過半年的精心打磨,最終調制出的以“拖鞋堡”“金芒酸奶”等為代表的主打餐飲品迅速暢銷。除了創新地“接地氣”,憂患意識也是李儒欽做餐飲的一個秘訣,12月研究的不是下個月或下個季度的產品,而是明年冬天的產品,所有產品都是提前一年就開始研究。正因為如此,“葉澀”菜單上的餐飲品多達一萬兩千多種,讓“葉澀”品牌一直能夠在當地餐飲市場上成為引領者。
通往成功的路上,并非沒有挫折。隨著連鎖店規模的不斷擴大,李儒欽需要不停地研究市場并推出新的產品,也曾因為推出不符合本地消費者口味的產品被罵,那段時期他承受著巨大的壓力,加上身體的原因,處在崩潰邊緣的李儒欽曾獨自一個人跑到閩江邊上大哭,宣泄心中所有的委屈與一路堅持下來的辛酸。
老天爺是公平的,順境之后必然會經歷逆境,而在逆境中掙扎得多了,順利平坦的大道也漸漸延伸開來。之前4年里積攢起來的困苦辛酸,隨著這次的成功一下子給了他回報,隨后的2015年,李儒欽又創立了另一餐飲品牌連鎖“遇見藍朋友”,除了福州的這家門店,第二家位于江西南昌的門店正在籌備中。同時,“葉澀”在海南、新疆、四川等地的門店也在評估籌備當中。此外,之前失敗的有機農業、品牌營銷,青年創業輔導等項目,他也已經重新投入市場,創業涉及領域之廣,事業可謂全面開花。
什么樣的選擇決定什么樣的生活。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人,做人、做事一定要有前瞻性,因為每一個臨時的決定都可能成為今后促使你成功的因素。李儒欽說,他要走一條適合自己的創業之路,這樣做的目的也是自己向人生發出的挑戰,就像他經常說的:創業最重要的就是心態,所謂態度決定一切!創業的路上可能會遇到挫折、失敗、成功等等問題,當你遇到挫折的時候,你一定要用好的心態去面對,任何事情沒有一帆風順的,世界上大多數的成功人士,哪個不是經過失敗挫折然后成功的?你看到的可能是他外表的新鮮光環,可你有沒有注意到他光環下的心酸努力呢?堅持是成功的捷徑,所以在創業的路上一定要堅持不懈,失敗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你失敗后有沒有堅持下去,可能堅持的等待,就是你的成功,曾經有人說過“今天很殘酷,明天更殘酷,后天很美好,很多人都敗在了明天的晚上。見不到后天的太陽”所以我們創業要堅持不懈,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,凡事都謀而后動,從而有效地降低或者規避風險。
如今,躊躇滿志的李儒欽開始了他人生的里程!他的事業版圖已經涵蓋餐飲、文創、陶瓷、農業、品牌策劃、觀光旅游等十多個領域。經歷摸爬滾打后的堅持不懈與失敗后的越挫越勇,李儒欽終于實現了事業上的華麗蛻變,品嘗到成功的滋味。不僅如此,“接地氣”帶給李儒欽的不僅僅是創業上的成功,更讓他的生活完全融入當地社會,漸漸成為一個地道的福州人。
六次創業五次失敗,創業經驗頗豐的李儒欽,在“創客”的身份之外,他還是一位資深的創業導師。其實在來大陸之前,李儒欽已在臺灣多所學校擔任創業導師,來福州之后,他更是把扶持青年創業“回饋”福州這塊他所深愛的土地。在“葉澀”餐飲取得成功時,李儒欽將這個品牌作為青年創業實戰平臺,他通過校企合作模式,將“葉澀”餐飲店開到高校內,交由學生經營管理,所得收益也由經營團隊自己分享,這種模式為培育青年創客創造了大為有利的條件和氛圍。多年來,他白天在各個餐飲店之間周旋,晚上便到福州大學、廈門大學、福建農林大學等多所高校做創業輔導,幫助青年在創業道路上少走彎路。
總結自己多年來創業失敗與成功的經驗,李儒欽將自己的切身感受傳授給青年創業者們,首先不要害怕改變,其次不要害怕挑戰,再次不要放棄夢想,最后要懂得突破,不要做跟別人同樣的事情。而他認為,創業最重要的是什么?是磨煉、執行、提升,是不斷在問題中找到失敗的原因,不要光看到別人成功的一面,而要看到在成功的背后,他經歷了多少苦多少難,并多少次在失敗中堅持下來,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、思考又重來中,才能不斷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。
李儒欽的努力也換來了他的桃李滿天下,經他一對一輔導過的青年,創業成功的達千人,而聽過他的課、深受他影響的青年創業者更是不計其數,“李儒欽老師”的稱謂,在福建青年創業界可是響當當的金字招牌。
在“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”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的重要時刻,福建省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核心區,正處在加快發展的重要機遇期與戰略轉型期,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,福建省出臺了《關于鼓勵和支持臺灣青年來閩創業就業的意見》,對于來閩創業者在資金扶持、項目培訓、創業基地等方面來加強閩臺青年交流,鼓勵和支持臺灣青年來閩創業就業。
因此,2016年,李儒欽牽頭各方共同推動成立為臺灣青年定制的“臺灣青年候鳥工作站”。來福建創業,該從哪里下手?有哪些好項目可供選擇?有沒有政策支持?這些問題困擾著每一個來福建創業的臺灣“候鳥”,而“候鳥工作室”便是專門為來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服務,提供免費辦公場所和居住空間,幫助其進行項目、資金對接與相關資源整合,匹配市場,提升創業成功率,并不定期組織兩岸創意創業團隊參訪交流,為臺灣來創業的青年可以在福建生根發芽,茁壯成長。
與此同時,李儒欽還依托福建索佳藝陶瓷文創園,推動建設眾創空間和臺灣青年創業基地,打造以“陶瓷+文創+生活方式”為理念的雙創實踐基地,并借助資本與市場的力量,幫助傳統陶瓷產業轉型升級,推動了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。
不僅如此,李儒欽甚至將創業導師當作自己畢生的志向,當作自己的中國夢來經營,以幫助更多的兩岸青年創業者,他希望他所幫助的創業者也能夠無償地去幫扶身邊的創業者,形成創業路上的一股“正能量”。
2018年,已經是李儒欽融入大陸生活的第10個年頭,對臺商的政策紅利讓李儒欽看到了大陸巨大的發展機遇,因而他十分鼓勵臺灣青年來大陸尋找機會與出路。同時,李儒欽也希望想要來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能夠“接地氣”,不要把來福州變成“過夏令營”,幾個月就離開了,而要長期生活、扎根在大陸,把福州當作第二個家園,作為創業者要肯堅持,沒有所謂的失敗,而是自己能不能堅持做下去。
現在的李儒欽忙忙碌碌,干勁十足,他說,國家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,這是一次大好契機。希望在前進的過程中,讓企業得到升華,從而做得更加規范,更有競爭力。
我們的談話快要接近尾聲了,我想讓李儒欽對他的創業作一個總結,他說:一路走來讓我感慨良多,在創業中我們只有不斷戰勝困難,用實際行動改變命運,我們可以向命運艱難困苦挑戰,不被困難所嚇倒,不言放棄,不懈奮斗,終能歷經風雨見彩虹,譜寫精彩的人生。白駒過隙,流水無痕,要想不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,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,我們能做的只有不懈的奮斗,最終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,創造人生的價值,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。多年的創業經歷還讓他懂得,生命在于奮斗!
“有志者,事竟成,破釜沉舟,百二秦關終屬楚,苦心人,天不負,臥薪嘗膽,三千越甲可吞吳”,從在臺灣成功創業到來福州后的挫敗,再到最后在福州的成功,李儒欽花了30年的時間,他的奮斗經歷,不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要弘揚的那種自信、灑脫、努力奮斗的精神嗎?
如今,他希望在他的幫助指引下,青年創業者可以少走冤枉路,用更短的時間便能換回更多的精彩。李儒欽一直把“做一輩子的創業導師”作為自己的中國夢,希望帶出更多的創業青年,在大陸,在福建,落地生根。□筆間
作者簡介:筆間,原名李書烜,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、福州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,現為《大藝》雜志執行主編。著有《坐在城市的樓頂》、《寬闊的風景》、《之間》、《追夢人生》、《意念》(與著名畫家盧清合作)等作品集。
(聲明:版權所有,請勿轉載。如需轉載請獲福建省臺辦授權。)
[責任編輯:福建臺辦張寧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