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找工作
  • 找公司

耕讀李家有個海峽精靈——張欣頤采寫記

    發佈時間:2019/6/17 17:52:04

臺灣青年簡介:張欣頤,女,出生于1988年7月,2014年畢業于臺灣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研究所。2015年到福建從事美麗鄉村的規劃設計工作,目前的辦公地點在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杉城鎮際溪村。

 

 

  “我應該把你寫成妖精,還是寫成觀音?”第三回面對面時,我直瞅著張欣頤發出這么一句詢問。

  “撲哧……”張欣頤的笑聲是噴出來的。這句詢問似乎來得十分突然,張欣頤還來不及解除上下唇的無縫相閉,心底的趣味就破唇而出。

  這時的張欣頤紅云上面,眼中有流嵐。

  顯然,她原形畢露了:張欣頤其實是一個快樂女子。

  第一回與張欣頤碰面時,是在她的工作室外一架連接兩座樓的木橋上。橋下是溪澗,被濃密的蘆葦和灌木掩映著,微小的空隙零星透出水光,橋外立了一座喝過酒的山峰,崖面通紅,再放眼出去,就是“綠樹村邊合,青山廓外斜”了。這些景色襯著張欣頤嬌小的身材,有一種油畫的感覺。張欣頤秀發披肩,著一身黑色衣褲,下身是牛仔褲,繃出巧妙的曲線,上身一襲寬松的黑衣,袖子挽在手肘,散發著精干的氣息。相互介紹握手時,張欣頤不像大多女子那樣眼皮下垂或者把臉別到邊上,而是直面著我,目光直視我的臉側,一副久經場面的職業范兒。我知道,張欣頤1988年在馬來西亞出生,2014年從臺灣著名的輔仁大學修完景觀設計的碩士學業,踏入臺南大學能源與環境中心專任助理、臺灣禧樹景觀股份有限公司景觀設計師等職場,2015年3月應聘到大陸負責福建泰寧“耕讀李家”項目的規劃設計工作,一舉成名,成為臺灣青年來大陸創業的成功典型。這些經歷隱在她的面龐之后,煥出一縷清純,一絲熱情,一份拘謹,交織成一副莊重的容顏。

  第二回與張欣頤碰面,是落座交談。與一般女子喜歡斜了身扭了腰不同,張欣頤的坐姿可以用“立身中正”來形容,她坐在椅子上始終直立著上身,交談時保持著脖頸的端正,即便間或把手肘撐在桌面或隨著表述比畫一些手勢,這種莊重的姿勢也沒有改變。我猜想,近兩年來,央視和地方媒體采訪張欣頤所在的團隊時,她恐怕也是這種“立身中正”的姿勢吧。在我們的整個交談過程,張欣頤始終是認真的神情,認真地闡述,認真地對答,不茍言笑。

  端莊、莊重、嚴肅,這串形容詞用在這種年齡的女子身上,似乎過于老成了,尤其是對于開發了“耕讀李家”這種美麗鄉村項目的景觀設計師的年輕女子,用這樣的形容詞來描述似乎很不真實。

  一個造就了如此美麗歡樂的“耕讀李家”的年輕女子,她的內心真的就這么始終緊繃著嚴肅著莊重著嗎?我十分懷疑。

  果然,第三回碰面,噴唇而出的笑聲,眼中的流嵐,張欣頤暴露出來的內心快樂,驗證了我的判斷:一個能夠打造出如此美麗的“耕讀李家”的景觀設計師,一定是個內心洋溢著無邊愉悅的人。

  

  張欣頤與她所在的臺灣上趣團隊開發的“耕讀李家”,既是美麗鄉村項目,又是旅游文創項目,也列為臺青大陸創業項目,地處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杉城鎮際溪村。

  泰寧縣位于福建省西北部,總面積1539.38平方公里,分布著2鎮7鄉111個建制村6個居委會,全縣人口不多,才14.1萬人。北宋哲宗元祐元年(1086年),趙煦皇帝將孔子家鄉闕里府號“泰寧”賜作此地縣名沿用至今,素有“漢唐古鎮,兩宋名城”之稱。一個皇帝賜名的地方,一方原生野性的山水,一脈厚重輝煌的歷史,一座古韻猶存的明城,當代泰寧獲得了一大串耀眼的光環,世界自然遺產地、世界地質公園、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、國家5A級旅游區、中國“十佳”魅力名鎮、國家級森林公園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、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等等。

  杉城鎮位于泰寧縣中部,縣政府駐地。轄6個居委會、21個行政村。全鎮總面積226.5平方公里,常住居民4萬余人。杉城鎮歷史上人才輩出,曾出現過隔河兩狀元、一門四進士、一巷九舉人的盛事,僅宋代就有兩名狀元、23個進士。不僅人文旅游資源眾多,且全鎮一色丹霞地貌,奇峰秀水,林木蔥郁,生態旅游資源也十分豐富。

  際溪村是杉城鎮的行政村。從泰寧縣城向西行走12公里,就到了際溪村。這個村總面積2.2平方公里,分布著8個自然村、11個村民小組,居住著248戶、936人。全村耕地面積1450畝,山地面積27550畝,毛竹林面積4000畝。際溪村以江、李、楊三大姓氏為主,以李姓名聲最廣,他們的始祖都是宋代從中原南遷入閩而來,屬客家民系,明代天啟年間出過兵部尚書李春燁。際溪村奇峰俊秀,巖穴棋布,丹崖斑瀾,流水清幽,村落星散其中,民風淳樸濃厚。在泰寧,“巖”就是“廟”或“寺”的意思,泰寧是中國巖寺文化最豐富之地,際溪村有李家巖、丹霞巖、豐巖、絡珠巖等著名禪門遺址,是個神秘去處。

  2014年初,泰寧縣委縣政府決定打造“五朵金花”旅游專業村,際溪村名列其中。

  2014年底,臺灣上趣團隊簽約進駐際溪村。

  2015年3月,張欣頤加入上趣團隊來到際溪村,開始了項目的景觀設計。

  于是,世間有了一個“耕讀李家”,一方農耕樂園,一處心靈原鄉。

  “耕讀李家”項目充分挖掘并彰顯了際溪村的“美、深、多、廣”四大福分。

  美:張欣頤的景觀設計首先突出了際溪村的自然風光美。際溪村風光秀美、空氣清新,富有獨特的丹霞田園風光,李家巖丹霞巖槽是中國最長的丹霞巖槽,奇景險峻,秀美壯觀。景觀設計所創意的“李家菜地”、“玫瑰谷”等,詮釋了變幻無窮的田園風光,體現了丹霞風貌與田園風光的完美結合。在景區規劃建設過程中,他們強調功能布局與自然環境相協調,建筑風格與鄉土氣息相和諧,產品打造與鄉村旅游相匹配,盡顯自然風光之美。

  深:張欣頤的景觀設計十分講究際溪村深厚的文化底蘊。際溪村自宋朝以來,讀書之風盛行,眾多歷史名人曾在此游歷,并留下百余首優美詩文。明清以來,耕讀游歷的人絡繹不絕,際溪已成為讀書人的心中圣地。上趣團隊與村兩委共同配合,加大耕讀文化、佛學文化、巖穴文化的挖掘力度,不斷提升“耕讀李家”的內涵和品位。他們注重保護,秉承“不大拆大建、不大挖大埋、不讓鄉村失去鄉村特色”的規劃設計宗旨,保持自然生態的原景原貌,保護性開發人文歷史景觀,僅對李春燁故居及周邊民居進行適當修繕和環境整治。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,立面改造房屋7棟,在環線道路兩旁設計布局了花化綠化7.5公里的VI導入系統,使村容村貌煥發濃厚的文化氣息。

  多:張欣頤的景觀設計安排了很多體驗項目。以“耕”、“讀”作為主題去打造,目前已有禪修中心、李家菜地、李家巖禪寺、尚書故里、四季花海、絡珠巖6處體驗景點,與一家稻田咖啡館,以及一大批活動型的體驗項目各具魅力。靜心書院內觀中心引導禪意養生;“快樂騎行”實現運動和旅游有機結合;香草制造、漆器制作豐富游客游玩體驗;“李家菜地”讓兒時的田間記憶回到眼前;“做客李家”將原生態鄉村風味展現在游客面前;豬廊餐廳盡顯舌尖上的民俗風情。多元化的旅游體驗項目更好地滿足了游客差異化的游玩需求。

  廣:張欣頤的景觀設計注重廣泛的群眾參與。在上趣團隊的引導下,當地群眾熱情高漲,紛紛將住房改造成獨具風俗的民宿。際溪村研究出臺了各項引導鼓勵政策,支持村民以土地流轉、入股等方式參與創建,帶動了農村相關產業發展,拓寬了農民致富渠道,同時,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駐,共同合作開發景區,目前,已有投資3000萬元的禪修中心項目、投資500萬元的玫瑰種植加工項目、投資1000萬元的鐵皮石斛仿生種植基地等旅游衍生項目落戶“耕讀李家”。顯然,“耕讀李家”既造福了際溪村農戶,又為眾多社會人士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。

  從無到有,從虛到實,從臺灣的文創套路到大陸的美麗鄉村設計,張欣頤的“耕讀李家”景觀設計一落地,就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機構紛至沓來。

  森林深處的小小山村,不僅變成“國內游”的熱點,還成為“國際游”引人關注的新鮮板塊,來了眾多世界各地重要客人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,成批的各國奧運冠軍,柬埔寨國家領導人,等等。

  人們來到“耕讀李家”,尋找深耕趣讀、為夢而生、尋心而歸的耕讀生活和心靈原鄉,回歸舊時躬耕力田的故地,暢游夢中世外田園理想國,尋回曾經自在深處的本心。

  農業部來到“耕讀李家”,立刻命名推介“中國美麗休閑鄉村”。

  旅游局來到“耕讀李家”,隨即確認授予“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”。

  如此美麗妖嬈,如此福澤惠民,如此耐人尋味,把張欣頤置于這樣的“耕讀李家”來講述,很自然地就在實地采訪和構思中浮出了妖精和觀音這個對子。妖精和觀音,一個帶有邪靈色彩,一個擁有慈悲情懷,其實,都是超凡能耐的借喻,成功和貢獻的象征。然而,二者適用的性情特征是不一樣的,妖精活絡且嫵媚,觀音慈祥且端莊。

  當然,這個對子也是基于對“耕讀李家”項目的成功而發出的感嘆。

  “那還是妖精吧。”張欣頤似乎把我的提問當作開玩笑的調侃,嬉笑道。

  盡管臉廓有幾分與常見的觀音造像相似,但是,張欣頤內心有著對觀音神圣的敬畏,她不敢把自己躋身在由人而神的行列。

  可是,想當妖精?

  她答錯了。

  為什么?

  因為我在不長的時間中掌握到張欣頤的生活品性,至少有五個情況可以舉證她在我的筆下當不了妖精。

  第一個情況是張欣頤的面相。此女并不妖嬈,臉上找不出嫵媚神色,相反,卻是端莊的氣質。她待人落落大方,表情多為祥和平靜。顯然,張欣頤不具備妖精古怪多變的面相特征。她不是妖精。

  第二個情況是她在長者面前的神色。那天在際溪村,我們一起走進一家農舍時,見到一個正在蒸飯的老婦人,張欣頤居然與她非常親昵,沖她叫奶奶,告訴她想吃幾道什么樣的菜肴,一臉嬌氣,語調的尾氣頓時露出了濃濃的臺灣當地腔調,這使我覺得,張欣頤不就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女孩嘛,遠離父母卻在這個遙遠的山村找到長輩的疼愛。她不是妖精。

  第三個情況是她在上趣團隊之中的同事相處。“耕讀李家”的上趣團隊,核心有三個角色,一個藝術總監,一個執行長,一個景觀設計師,共同負責項目的前線決策,張欣頤是三人之一。執行長告訴我,張欣頤思維縝密,情感細膩,分析細致,總能在不同意見中找出平衡點。上趣團隊來自臺灣常駐“耕讀李家”的人員保持7人左右規模,階段性工作有時會增加更多現場臺灣同胞員。這些海峽彼岸的年輕人駐扎在他鄉異境的寂靜深山,要想抵抗思念與寂寞,唯有加大工作負荷、團隊相互取暖、共同增加樂趣。一個設計師女孩對我說,她與張欣頤同室,欣頤就是個姐姐,總會在許多生活細節上幫助人。另一個男孩說,他們在一起吃飯,張欣頤經常幫大家夾菜,特別對臺灣新來的團隊人員,還一邊幫助夾菜一邊介紹當地風土人情與臺灣有哪些不一樣。顯然,張欣頤是一個善解人意的“大姐大”。她不是妖精。

  第四個情況是她善于同村民溝通。福建與臺灣,雖然祖脈同源、文化同根,但是,當代發展狀況不同,思維方式的差異還是客觀存在的。張欣頤的臺灣文創套路運用在福建泰寧的山村,自然而然地就要面臨如何交融的問題,景觀設計的眾多內容都會有一個接受過程。駐村干部對我說,三年前,這些臺灣年輕人進駐際溪村,到處去撿拾村民丟棄的舊木板舊柱子舊石具什么的,村民十分好奇,怎么臺灣的孩子們喜歡撿破爛?后來,村民們發現那些舊東西被裝飾在新建筑上,像是換了個模樣,變得奇妙無比,頓時恍然大悟,這就是文化!這就是藝術!這些臺灣來的孩子們真了不起!在這種漸進的過程中,張欣頤和她的同事們用實地作品造就了與村民之間的融合。張欣頤對我說,溝通十分重要,一個是與當地官員的溝通,這個很關鍵,溝通好了就有效率;一個是與農戶的溝通,這個很重要,溝通好了就有力量。而溝通的過程往往是進退交織的。進,需要解釋,耐心地講解,還要做大量的培訓。退,需要修改,吸收村民合理化建議,調整自己的方案。張欣頤說,溝通就是在進退之間找到平衡點,她舉了“稻田咖啡館”的設計為例,從最初的設計到現在的落地模樣,方案改了二十多遍。其實,溝通的耐心和成效來自張欣頤內心深植的這樣一種事業情感,她說,鄉建的過程沒有絕對的方法和答案,每個村落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力參與其中,每個階段都需要新的嘗試。她還說,“作為參與者,我們熱血急切,自始至終,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的一群人,企圖為這個感情所牽絆的地方,建立出一套自我造血的循環機制,不僅讓人生存,還能好好生活。”張欣頤在這樣的心態之中,實現了兩岸文創精華實實在在的交融。她不是妖精。

  第五個情況是她能從山水化解內心糾結。雖然,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“耕讀李家”,或入住民宿,或觀光山水,平添了人氣,讓上趣團隊感受到越來越多的陪伴,越來越適應際溪村的生活,但是,創業開始的階段,時光卻是在百般孤寂之中流淌的。從臺灣來到福建的深山村落長期生活,張欣頤很正常地需要不斷地校正兩種心理負極,一個是思念遠方血脈產生的寂寞,一個是工作上遭遇困難發生的焦慮。在這三年多的過程里,張欣頤呈現出一種很個性很獨特的生活習性,那就是用山光水色來化解內心糾結。好幾位張欣頤的同事都說,一碰到糾結,張欣頤就會獨自一人去際溪村周遭漫步,樹林,澗水,農舍,田地,山崖,漫步回來時,臉上的抑郁就不見了,眉宇一片安詳甚至透出幾分快意。我很驚訝張欣頤的這份山水解郁功能,猜想她一定對山水有獨到的感受和理解,就嘗試著了解她心中的際溪村是個什么樣子。張欣頤作了一個描繪:全村被多姿的丹霞地貌環繞,由一條全長7.5公里的環狀車道相連,可步行亦可騎行,沿途有三個主要的民居聚落以及兩座香火鼎盛的寺廟,還有一棟矗立在稻田旁的咖啡館。獨特的風景是那座在中國最長的丹霞巖槽和巖洞之間的李家巖禪寺,據說是明朝兵部尚書李春燁年少苦讀之處,也是現今游客登高賞景的最佳路線與視點。總結下來,給它的評價沒有武夷山的壯闊、沒有大金湖的靈動也沒有傳統古村落的詩意,只有原始而舒服的生活氣息。顯然,她說的是眼下已烙上這批臺灣創客青春色彩的際溪村,所總結的“原始而舒服”,應當就是張欣頤與“耕讀李家”之間的物我感應了。她不是妖精。

 

  顯然,妖精是說不得了,那么,說成觀音?這個借喻所體現的高境界似乎還隱在未來世界的蒼茫之中,觀音尚不敢說。

  一個說不得,一個不敢說,那么,用什么來說呢?

隨著對“耕讀李家”和臺灣上趣團隊的研究深入,在一個霧氣迷漫的清晨,回眸際溪村的紅臉山崖和綠衣山林,忽然聽到一串清澈的叫聲從迷霧深處響出來。精靈,這是精靈的鳴叫。

  于是,我瞬間擺脫了妖精和觀音這個對子的糾結。

  精靈,海峽精靈,是張欣頤及其所在的上趣團隊年輕朋友們最貼切的借喻。

  在各種傳說之中,精靈居住于森林的最深處,擅長藝術,善良、美麗、高貴、優雅、聰明。

  讓我們再往內多看幾眼上趣團隊,就會知道“精靈”這個借喻為什么適用于張欣頤了。

  往內看,看理念。

  在與張欣頤的交流中,我至少看到了四束令人回味的光芒,那是海峽精靈折射的精妙和靈性。

  第一束光——上趣智業的品名含義:“視野之上,心靈深趣”。

  這是天人合一的訴求,人與自然的感應,顯然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。兩句話,各取句末一字,就有了“上趣”品牌,很中國的一個含義。

  張欣頤所在的上趣團隊,基于東方美學生活,拓展視野奧妙深趣,致力平面設計、空間規劃、品牌識別、園區深化、拓展演出周邊的小區規劃、創意設計、經營管理等,是一個專業運營團隊。

  他們的服務內容是:大陸美麗鄉村旅游規劃及臺灣小區營造,旅游區、寺院等景觀、建筑設計,旅游景區及佛教項目策劃與規劃,景區節慶活動策劃、佛事活動策劃、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策劃,文化創意品牌運營,商品設計開發與視覺傳達。

  第二束光——文創志向:從景點到景典。

  這是滿懷理想的追求,打造經典的信心。他們創立了一個專業分支機構“景典文化發展(上海)有限公司”,樹立了一個座右銘:精彩景典,典藏勝景。

  對于這個美妙的向往,他們做了這樣的詮釋:源起于自然實境中的東方意趣,在山水景致與現代生活之間建立全新人文互動體驗;結合中國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,延伸景點特色,促進在地文化產業發展,豐富旅游內涵;通過人文、藝術、創意、設計的拓展,從“景點”到“景典”跨越由天然造物到生命心靈的距離。

  第三束光——五環相扣的運作模式:規劃、設計、制作、實現、營運。

  這是臺灣文創行業的先進模式,由一斑而窺全豹,從中可見臺灣文創為什么可以領先世界華人圈。許多地方的文創運行模式往往只抵達創意提交便結束,也就是只做到規劃設計最多抵達制作,對后面的實現與營運是不介入的。而上趣團隊堅持五環相扣,闖出了自己的天地。

  閩臺美麗鄉村交流中心正是這個五環相扣運作模式的例證。

  這個中心位處“耕讀李家”核心區域,緊鄰李家菜地和李家客棧,集文化傳播、產品研發、交流互通為一體,由AB兩棟樓連接而成。A棟樓一層為咖啡館和旅游咨詢中心,供游客及村民休閑活動使用,二層為圖書館及會議室;B棟樓一層為閩臺美麗鄉村交流成果展示區,并經營特色伴手禮,二層為上趣團隊工作室。

  這座閩臺美麗鄉村交流中心是“耕讀李家”項目運作模式從前三個環節轉到后兩個環節的標志。中心其實是在2015年8月建成的。接手中心之前,上趣與泰寧縣杉城鎮政府是被聘請與聘請關系;接手中心之后,雙方就轉換成了合作伙伴關系。目前,上趣立足閩臺美麗鄉村交流中心展開業務,把它作為設在福建的總部,一方面,繼續深化優化并夯實運作“耕讀李家”項目,另一方面在福建各地開辟大批新項目,諸如建寧修竹、尤溪湯川及聯合、寧德下黨等等。

 

作者簡介:黃萊笙,中國作家協會會員,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,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,福建省文聯委員,第十次全國文代會代表,三明學院兼職教授,三明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。出版個人專著7部,主編文叢著作70多部,作品入選多種選本并獲多種獎項。

   (聲明:版權所有,請勿轉載。如需轉載請獲福建省臺辦授權。)

 

 

  

[責任編輯:福建臺辦張寧]


 


內容維護:福建海峽人才網絡資訊有限公司  技術支持:中國海峽人才市場信息中心
咨詢電話:0591-87431639 87628310  郵箱:613221598@qq.com
解釋權歸福建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所有